皮书观点
2015年5月8日,由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部中医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该报告充分肯定了两届国医大师的评选,认为这是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和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名医大家的一个重要事件,必将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两届共评出了60位国医大师,截至2015年1月,国医大师平均年龄(除去已故者)为84岁,平均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的时间为66.2年。根据公开的两届国医大师学术背景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两届60位国医大师完成的主要学术著作381本。截至2015年1月的数据统计,两届国医大师共发表有6950篇学术论文,平均每人为115.8篇。其中,最多的有1076篇,最少的有5篇。据不完全统计,两届国医大师承担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科技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近百项国家级课题。
该报告指出,“国医大师”的称谓从字面上理解,像是类似教授一样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像是院士一样的最高学术称号,也就是很像一个学术性的头衔。然而,在两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中,除了从医年限属于硬指标以外,没有对其学术贡献和影响力的评价,其它条款也都是原则性的、模糊性的。两届国医大师评选都是在没有严格评选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难免不带有评委的感性成份以及其它非学术因素。而且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的待遇则是“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这似乎存在着名实不符的情况。
为了使这项工作可持续性地进行下去,使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的名实相符并具有更大的公信力、说服力和学术影响力,建议制定和发布可供公开评议的具有可量化的数据硬指标的《国医大师评选标准》,至少应当从学术贡献、临床实践、社会影响、学术地位和从业资历等多方面,对国医大师候选人进行客观的学术评价和评选过程的公开。
(参见《中医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p1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