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还是一个方向和目标
——《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
来源:中欧关系蓝皮书  作者:陈颖   发布时间:2014-02-28
       2014年2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欧处理双方关系的重要场所。蓝皮书注意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前期,中国快速学习并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环境和规则,但在与欧盟的互动中明显处于弱势和守势。随着欧盟于2004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之间的贸易争端日益增多,反映出中欧经贸关系规模在不断扩大,紧密程度在不断加深。2006年以后,中国开始成为欧盟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最主要的指控和申诉目标,中国也逐渐学会使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双方互有攻守。中欧还共同参与多哈回合的谈判,在“一揽子承诺”方式、产品地理标志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或利益,中欧贸易发展总体是健康的。2008年以后,中欧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开始向对等方向发展,但欧盟依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领导者,而中国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其能力和地位与欧盟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本报告观察到,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正在开始改变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危机爆发前,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机制中尚处于边缘,因此,中欧在该领域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双边性质。由于美元迅速贬值,欧元对于人民币的战略性意义一度提升。中国和欧盟在金融监管方面有高度的认同,欧洲对于中国金融改革有深度的参与。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20国集团(G20)取代7国集团(G7)成为国际金融事务中最重要的治理机制,中国和欧洲在多边层面也开始加强合作,交流机制日渐成熟。中国和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构成的“金砖国家”在与欧洲合作和相互学习而非对冲的情况下推动了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这种合作尚属起步,中国的作用还显微弱,但是就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来看,中欧在该领域里的合作具有战略特征。
      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主要分为产油国(“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消费国(“国际能源署”)两大主体部分。欧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方之一,但受欧债危机影响,能源需求出现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需求则快速增长,石油日消费量超过西欧地区;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的地位上升。传统的全球能源治理体制之外的能源交易额的增长,已经对以欧盟为主要成员的国际能源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形成挑战。但中欧在能源问题上并不是零和关系,中欧能源关系的特点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中欧对外能源依存度巨大,有类似的能源战略发展方向,在传统能源的投资、新能源的发展方面,双方既存在竞争现象,也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开发的战略机遇。中欧在全球能源治理改革和在G20框架下扩大产油国、消费国和中转国之间的合作等方面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及立场,中欧在能源领域里的合作对于中国和欧盟的未来发展都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参见《中欧关系蓝皮书: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p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