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4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5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经济已呈现向“速度略降、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良好态势转变的迹象。现在看来,这种转变需要经历较长时期。为了保证这一关乎我国未来发展前途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并坚持下去,我们需要创造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就当下情况而言,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谨防增长速度失速过快,尤其防止其形成惯性。在这里,“发展是硬道理”又多了一层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宏观环境的含义。
中国经济下行趋势自2011年始,至今已4年有余。2015年第一季度,下滑趋势仍在继续。蓝皮书跟踪的2015年1月和2月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同比双双回落,显示经济延续2014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未来经济增长缺少动力支持。更值得警惕的是,2015年头3个月,就业首次出现逐月微弱下降。
造成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求面看,投资增长趋缓、消费需求增幅下降、进出口疲弱,导致增长动力不足。
(2)由于要素供给效率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实体经济因素变化,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幅的“中枢”(潜在增长率)已经下移至7%左右。
(3)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P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CPI持续下降以及持续的去产能化,使得国内外通货紧缩因素相互呼应。
(4)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负增长,致使实体经济的真实利率上升。2015年3月9日降息后,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从2007年的6.39%下降到了2015年的5.35%。如果考虑到PPI的负增长(2015年2月PPI负增长4.6%),实体经济部门信贷的真实利率将升至10%左右。再加上风险升水,现实的真实利率应该在10%以上。这无疑会严重打击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投资。
(5)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主体而言,一直有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两个引擎。如今,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主导的经济动力已趋式微,企业主导的经济动力正在形成但尚未强大到可填充政府留下的空白的程度。换言之,当下的中国经济,就发展动力而言,可能正处于“交替真空”。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