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4月20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民力健康传播中心和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作为健康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关系重大,其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令人担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过度集聚的人口与有限资源有限环境容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湿地环境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过度消耗而受到损害。
与2003年相比(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为3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8%),2013年北京市湿地总面积(市园林局统计为5.1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3%)日趋缩小,其所占比例远未达到中国的平均标准(5.58%),其中8公顷以上的湿地仅占北京国土面积的2.9%(有研究表明,8公顷以上的湿地才具有生态功能 ),天然湿地2.38万公顷,所占国土面积比例仅1.45%,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由于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远高于人工湿地,而北京现有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使得北京湿地整体生态功能较弱。天然湿地的低比例与湿地斑块的破碎化、低质量导致北京湿地面小质低,直接影响了湿地整体作用的发挥。
随之而来的是湿地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虽然北京湿地内有植物1017种,占全市植物种数的48.7%,有动物393种,占全市动物种数的75.6%,但由于湿地内动植物数量随湿地空间的缩减而大幅度减少,北京湿地中的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有5种、附录Ⅱ中23种、附录Ⅲ中8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21种 。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北京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开发及利用涉及的部门和机构较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当前,虽然《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各机构对湿地的保护、管理职责,但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督技术手段缺乏多样化,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湿地保护工作难以落实,条例出台至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市级湿地名录”仍未出台,整体落实情况得不到有效监督,延误了湿地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时机。
此外,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除已划定为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区域外,北京市散落的湿地多存在湿地权属分散现象。为增加乡镇或个人收入,个人或公司将湿地填埋成旱地用于种植或修建成池塘用于养殖的事时有发生,这些行为致使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进一步严重退化,而湿地面积缩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的后果只能由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湿地待治理面积大,市政府在这方面又缺少资金投入。北京市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鼓励配套资金缺失,降低了湿地保护行动的积极性,加大了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空间的难度。
相较于森林、海洋等天然资源,湿地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乡镇、水库周边,很多区域甚至出现湿地被建筑垃圾填埋的现象,造成湿地空间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如北京的南海子湿地公园,过去作为垃圾填埋场使用,经过市政府大力宣传并落实行动,成功清除垃圾800多万立方米,使其恢复原貌,但天然湿地结构损害已无法通过人工弥补。宣教工作的欠缺,使大多数人群倾向于把湿地与荒地、废地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造成非法占用湿地。
(参见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