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4月20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民力健康传播中心和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报告指出,健康服务业(Health Care Industry)是以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贯穿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环节的产业集群。它以大健康观为前提,面向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包括了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产业体系尚不完整,产业链偏短,产业之间缺乏深度融合。目前,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总体政策虽已出台,但重点领域的关键性政策仍有待明确。
1、 社会办医的核心政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目前社会办医的核心政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业乃至整个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由于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体系不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一是由于医院投资规模较大、回报周期较长,3年税收优惠期过后往往营利性医疗机构尚未摆脱经营性亏损就要面对较高的税收,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二是部分地区在具体执行医保准入政策时仍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不给予医保或新农合定点医院资格,或者在起付线与补偿比例存在一些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行;三是目前法律法规中对于非营利组织产权关系,特别是举办人与组织法律关系并未做出清晰界定,显示中社会办非营利性机构的实际行为与组织宗旨相矛盾现象屡见不鲜,继而影响到社会和民众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认知。
2、 商业健康保险机构与医疗保健服务机构缺乏互动与深度合作机制。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和保健提供机构的谈判机制,在公立医疗机构占据垄断地位的市场上,保险公司与大医院谈判能力有限,很难建立起可以影响医疗行为和医药费用的深层次合作机制,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难以形成第三方对医疗服务过程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等要求,但目前具体操作办法尚未明确。
3、 健康管理相关政策规范缺乏。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以人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为目标、能够针对全系统、全程、终身解决健康问题的服务体系。突出问题是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与医疗卫生服务并未实现衔接和整合,健康信息数据等资源缺乏互联互通和共享,完整、连续的健康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主。目前,这一领域政策法规非常缺乏,政府、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在健康管理中的责任、义务、权利不明确,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十分缺乏,需要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
(参见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