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4月16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在京发布。
京津冀可持续发展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因此,推进协同创新,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尽快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可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统一规划建设区域生态体系,划定资源上线、环境底线和生态红线。二是共建国家级生态合作示范区。以张承地区为主体,包括北京、天津的北部、西部山区,共同探索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新模式。三是明确城市增长边界,构建环京津冀城市群森林圈。设置绿色隔离带,设立开发强度的高限和生态空间的底限,保持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比例。对大气、水污染进行分区控制,建立区域风沙防御体系。在北京六环和城市外环建设具有较大宽厚度、集中连片的环京森林带,建设一批环京国家公园,形成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绿环相绕、绿心镶嵌的生态格局。四是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资金来源可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征收汽车尾气碳排放税、高碳能源使用税、区域生态共建共享基金、优惠贷款、政府购买生态服务等。探索以培训代补偿、以工作代补偿、以投资代补偿、以合作代补偿、以市场代补偿等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五是尽快建立碳排放权、排污权的区域交易市场。使生态涵养区可以通过提供清洁的水资源、涵养水源地、植树造林、风沙整治、湿地保护等服务来得到碳汇和生态的价值补偿,进而实现生态保护、地方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多赢”目标。六是建立生态环境危机管理体系。对重大区域性污染源信息实施联合通报,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土地整治与保护,防治土地内部及周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降低水源污染和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水资源危机机制,建立地震、火灾等危机机制。
(参见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p21-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