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3月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4~2015年《殡葬绿皮书》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研究所王国华教授在《殡葬绿皮书(2014~2015)》上撰文指出,在数千年的殡葬传统影响下,当下汉民族的主要殡葬形式仍然是追求“一个葬礼”、“一块宝地”、“一个坟头”、“一座墓碑”。在自然死亡率相对稳定条件下,人口基数的增大必然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数增加,导致部分城市因为制定限制殡葬用地的政策而导致墓地紧缺,加上部分城市对于城市的公共资源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以及对于殡葬行业的种种诟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坊间所谓的“殡葬垄断”、“殡葬暴利”、“‘阴间’房地产热”、“死不起”和“死无葬身之地”。
王国华认为,这种传统的丧葬模式已与时代发展相违背,应当从创新殡葬模式、转变殡葬观念的角度入手,从建设全新的现代城市公墓体系出发,将传统的“一块宝地”、“一个坟头”、“一座墓碑”的安葬模式,创新为“人文纪念公园模式”。
人文纪念园的创建,与公墓的城市空间属性直接相关。作为城市的纪念空间,公墓中的每一个逝者的经历与个性的独特性与它显示的精神意义的差异性恰好成为生者现实世界的某种比照,也正是这种比照才显现出墓园的精神警示价值。王国华认为,“一座优秀的城市公墓不仅仅是死者的生命终点站,还应当是一座城市凝固了的编年史。 每一座公墓都有它独有的墓园文化,这种文化是与这个城市的历史密切相连的。”
关于“人文纪念公园”,主要表现为:不留坟头、不立大墓碑、不占用大面积的宝地、不使用木材花岗岩的自然材料,用绿色草坪和象征性的纪念墙、独特的安葬仪式、优雅庄严的祭奠音乐以及个性化的殡葬服务来显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个体的价值。其葬礼形式和祭奠模式方面也更加出奇创新,以对逝者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后来人的警示等独特的人文理念为仪式的核心灵魂重在创造独特的人文氛围,逝者家属将不必花费巨额资金去购买墓地,更不用劳民伤财地大操大办家中丧事,而由人文纪念公园的管理者提供最具人文情怀的现代葬礼仪式,使得逝者得到最大化的尊重与祭奠。
王国华强调,“人文纪念园”的创建,“不仅会彻底解决过去那种模式所谓的‘殡葬垄断’、‘殡葬暴利’、‘阴间房地产热’、‘死不起’、‘死无葬身之地’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将给城市留下美好的公共空间。”
(参见《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P213~227.)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