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3月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4~2015年《殡葬绿皮书》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
目前不少人对殡葬业的看法是暴利、黑殡葬等,但却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殡葬工作,殡葬业的管理、服务和技术类人才仍然比较匮乏,导致行业整体比较落后和边缘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抛开殡葬职工收入高低的问题,去探访这群披着神秘面纱的特殊群体的心理现状。
2014年,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课题组曾先后前往陕西、贵州、福建、广东、山东、北京等全国十个省份,21个市县殡仪服务机构,开展殡葬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共收回338份有效问卷,结合现场访谈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调查显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为52.6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14%),“轻度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26.04%和21.30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9%、2.27%),且各项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职工心理问题检出率甚至超过50% 。一般人群中的个体遇到困境,首先进入“轻度心理问题”的范围,这些人会在自身调节和他人帮助下,逐渐恢复到正常心理状况,极少部分人会在“轻度心理问题”范围内停留较长时间,由于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最终进入“严重心理问题”的范围。殡葬职工群体各项心理问题全部显著偏高的现象在其他群体中非常罕见。不仅说明殡葬行业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而且提示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缺乏解决途径,使得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相互激发,形成恶性循环。
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参评职工群体中SCL-90各项因子分统计结果均显著偏高:躯体化(检出率40.82%)、强迫(检出率41.69%)、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31.78%)、抑郁(检出率30.32%)、焦虑(检出率38.48%)、敌对(检出率27.7%)、 恐惧(检出率29.74%)、偏执(检出率31.78%)、精神病性(检出率34.99%)。
课题组王永阔等人认为,殡葬职工各项心理因子分偏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长期负性情绪影响。殡葬从业人员长期与死亡、丧亲情境接触,经常体验到哀伤、悲恸等情绪,会直接导致从业员工的情绪耗竭状态。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在工作期间内不能表现愉悦、高亢的积极情绪,这也直接导致了殡葬职工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
其次,殡葬职工很难获得价值认同感。殡葬职工却很难在“为多少遗体做了整容”、“火化了多少具遗体”、“举办了多少场葬礼”中获得职业价值感。骨灰盒和墓地销售量的“绩效考核”未能使职工获得价值感。由于缺乏职业价值感,职工易存在自尊低下,对职业角色难以认同,对自我现况不满等消极体验,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各种消极情绪,其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均会蒙受不利影响。
三是,殡葬职工的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由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偏见,许多殡葬从业人员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会回避与他们交往;同时,许多殡葬职工也因为害怕他人的拒绝而减少与亲友的联系。这使得殡葬行业职工人际环境高度封闭,社会支持系统极度匮乏,一旦他们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心理冲突,无法获得支持、陪伴或帮助,无处诉说、无人倾听、无法交流,因此感到孤独、抑郁,产生被抛弃感,这将严重影响殡葬职工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部分地区殡葬机构存在一些管理机制的缺陷,如岗位分工不合理、同岗不同酬、待遇福利低、员工之间存在矛盾、管理人员对职工的困难缺乏理解和关心。殡葬职工由于特殊的行业特征,加上职业技能单一,造成转行难度大,换单位不易,一旦离开现在的单位难以再就业,因为殡仪馆工作的经历,其它行业的单位觉得“晦气”而“不敢”接收。这也造成员工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或挫折时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更容易产生绝望感,由此加重职工的内心冲突,造成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这些情况不是殡葬行业独有的,但是因为殡葬行业的人际封闭现实,上述组织内部的不和谐因素,会更加严重的让员工产生被抛弃感,看不到希望。
调查还发现,殡葬职工中“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显著偏高,受教育程度与参评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显著关系。
(参见《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P349~368.)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