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专门开辟了“专题分析报告”,着力对新常态下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进行了深度分析。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经济发展动力曾快速有效地推动中国省域经济发展,但也积累了明显的问题,如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的传统经济发展动力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为解决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问题,必然要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必须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转型升级要动力,这是决定我国省域经济能否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首先,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低成本要素驱动难以为继。二是学习型技术进步的空间日渐缩小,依靠学习和模仿降低成本的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三是高投资问题突出,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投资驱动的作用逐渐减弱。四是外需不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其次,新常态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动力提出新要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表面上看是增速的换挡,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经济新常态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对原有模式进行取舍和革新,赋予发展方式新内涵、新变化、新趋势,对经济发展动力提出新要求,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这需要从经济增长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上寻找新出路,即迫切要求经济领域深化改革、迫切要求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迫切要求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内外压力的双重倒逼下,构建省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模式势在必行,这一新动力并不是对传统动力的修复或改进,而是对传统动力的扬弃,既要摆脱传统动力运行的弊端,又要构建全新的动力机制。总体经济发展的动力需求和期待会进一步向省域经济传导,这也意味着省域经济正处于动力转换和升级的重要关口,具体表现在省域经济正处于发展动力升级的“矛盾期”、“迷茫期”、“试验期”和“突围期”。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新动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源泉。长期以来,我国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要素和投资驱动,粗放式的要素投入、大规模的投资以及过于注重对外贸易,成为许多省域支撑市场竞争的力量基础。而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动力必须转型升级,这将会极大地改变省域经济的竞争方式和竞争力的布局。未来,省域经济的潜在竞争力必须更深入挖掘,省域经济的制度软实力必须更充分释放,省域经济的波动承受力必须更显为关键,省域经济的发展持续力必须更得以注重。
第五,新常态下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省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而持续的动力。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动力调整的方向。这三个动力源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凝结成动力源稳固的基石。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而改革是破除这些障碍的重要手段,广泛渗透于创新和转型升级之中。改革可以破除制约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开拓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思维;创新可以为改革和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彰显新生事物的生命力;转型升级可以为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大空间,同时也为改革和创新效果的检验提供更大的平台,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难题也可以成为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三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只有稳步地推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新常态下省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而持续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包括传统的思想、旧有的体制、固化的利益、低水平的发展结构等,这些矛盾和阻力的累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根深蒂固,要彻底铲除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要积极调整心态,认识新常态,采取措施适应新常态,更重要的是要打造新的驱动力量引领新常态,坚定不移地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转型升级要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持续获得省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持续推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具体来说,要从动力源泉——动力传导——动力实施的新动力链条的每个环节入手,深入挖掘动力源泉,确保新动力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畅通动力传导机制,确保新动力作用的高效性和连续性;破解动力实施的障碍,确保新动力作用的实效性和常态化。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