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1月2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举行,主题为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崛起。
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范围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词与发展趋势是创新。报告认为,创新已经从摆脱危机的政策选项之一,升格为在新一轮的全球城市格局重塑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战略选项。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升级过程,也是国际城市2.0模式聚焦的核心内容。
全球竞争态势正整体转向创新的竞争,顶级全球城市随之纷纷转向塑造创新、创意中心功能。纽约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创新中心城市之一。金融危机探底期达成了风险投资交易额34%的上升。伦敦立足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新一轮市长发展计划提出“城市战略机遇空间”概念。许多新兴城市区域正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和文化引擎,特别体现在曼谷、拉各斯、墨西哥城、孟买、首尔等亚太城市。
报告认为,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特质包含5大属性:创新性,通常是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生中心;集聚性,其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加,促使越来越多创新资源向区内集中;系统性,其为各种创新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成长性,具有不断壮大的成长过程;外向性、其吸引众多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跨国研发机构进驻、产生显著的示范和集聚效应。
报告指出,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等级分化值得关注。创新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等级在分化、细化,“全球创新城市指数”的分析从“创新核心”、“创新枢纽”、“创新节点”三个等级,发展到“创新影响者”、“创新启动者”在内的五层级。根据“全球创新热图”,本世纪初大多城市处于“涓流”阶段,而上海、深圳以及班加罗尔等新兴城市已上升到“涌动的温泉”阶段,新的城市升级大分化已现端倪。
报告提出,国际创新中心需要同时兼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其基本功能体系包含5个部分:研究开发功能,成为创新产业的孵化器和基地;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创新要素的集聚功能和优化组合功能;科技辐射功能,对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先进工艺、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的推广和扩散作用;教育培训功能,提供符合市场需求多层次高级技术人才能力;发展标志功能,提供技术创新机制、政策、措施和制度的示范作用。
报告认为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城市治理、环境和空间条件方面的综合要求。产业发展高度、经济基础(市场规模)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是国际创新中心城市重要内涵,也是其发展核心基础;降低城市准入门槛、提升平等和包容水平,降低创新人才和创新机构的进入门槛,是国际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良好的创作环境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和创新能级,是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环境污染少,宜居城市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吸引力,是国际创新中心集聚、留住企业人才的核心条件;安全、公正、公平的城市治理环境,是推动国际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支柱核心”模式、“城市区域再造”模式和“城市化科技园区”模式推动创新的空间响应,国际创新中心带有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引擎的功能。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