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中国应对自然灾害必须关注关键基础设施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5)》指出
来源:国际城市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5-01-28

  2015年1月2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5)——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崛起》发布会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举行。

  蓝皮书指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自然风险侵袭的地区主要位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菲律宾和日本,无论是从潜在受灾人口还是经济产出角度来看。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中国大陆的珠江三角洲,中国台湾的台中、台北、台南-高雄,以及菲律宾的马尼拉都存在不同风险的高可能性,这无疑加大了该区域的危险性。当然涉及城市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相对重要性时,譬如涉及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圣何塞、利马、瓜亚基尔时自然风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会持续上升。

  根据瑞士信贷再保险的数据,中国是自然风险系数异常高的国家之一。根据民盟中央的调研数据,我国七成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都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各类灾害之中,而突发流行疾病、饮用水源污染、有毒有害物质、停水停电、交通通信中断等发生的灾祸更是不断。灾害的频率在增加,城市也很可能再次遭遇极端事件,多重灾害或者危险极有可能同时发生,很容易相互强化进而扩大整体效应。由此如何预防、应对自然风险变得异常关键。

  应对自然风险或者灾害显然不仅仅是抗震、防洪的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在各个科学共同认识基础上提高各项技术进步的有效性,并拓展到社会管理领域。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减灾、防灾、回应和恢复四个相互关联的行动,来履行自己的应急管理责任。采用系统的方法,将每个行动作为综合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完成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整个目标就是将区域内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城市的巨型化、基础设施的大量建造以及高度智能化趋势,使得对维持城市运转的复杂基础设施体系的高度依赖。管理高度复杂的基础设施需要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任何疏漏和设计上的瑕疵都可能造成高负荷运转时的系统崩溃,从而引起巨大的灾害。这就要求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保护,譬如道路、桥梁、电信、主干道、医院、清洁水的有效持续供应等。

  (参见《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5)》p2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