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蓝皮书掀开“看上去很美”面纱,直击赴美留学体验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
来源:国际人才蓝皮书  作者: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4-12-19

  12月18日上午,由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在北京发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蓝皮书中对美国一所培养从本科至博士生的公立大学中持有F1或J1签证的中国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摸底了他们的留学体验。

  1. 走进美国校园——探索与适应

  蓝皮书调查显示,为中国留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提供最大帮助的是该校现有的中国学生群体(47%),相比之下,仅有7%的问卷回答者表示他们获得来自学校官方组织或当地家庭更多的帮助。这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当地社区还未适应突然大规模到来的中国留学生,尚未建立起一个针对该群体的服务机制去主动地迎接并帮助他们融入校园和当地社区生活中。与此同时,由于语言障碍,留学生必须用不甚熟练的英语和美国人打交道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则可能因教育环境的差异,在服务意识相对缺乏的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学生很难了解到美国大学设立的丰富多样的学生服务项目,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2. 融入美国文化——目标与阻碍 

  蓝皮书调查中发现,33%的问卷参与者表示来美国以后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学习和适应日常生活,而是在社交方面很难真正接触和了解美国文化,同美国人交朋友。近50%的参与者认为自己来美国后在社交方面最大的收获是交到了很多新的中国朋友。中国学生发现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很难与美国同学建立相对长久的朋友关系,语言的限制以及缺乏共同话题导致交流不能顺利地进行并延伸下去。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对朋友关系的理解和美国学生不一致。中国学生往往认为朋友就是密切地相处,相互关心帮助,而这种期待很容易在和美国人交往时落空,因为美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相对独立,形影不离的好友关系对他们来说并不普遍。

  3. 提升英语水平——期望与现实

  蓝皮书调查中发现,中国留学生容易对自己在留学期间英语水平的提升有较高期待。受访者A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商科大四的学生,他回忆道:“我刚来的时候,我认为我四年后英语一定非常流利,然而事实好像不是这样。可能与人日常沟通是没有问题了,但是阅读、写作和上课讨论还是不行。”另一位在该校学习了三年的研究生B说:“我之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听懂课堂上的笑话,可是三年后我觉得这个还是不太可能实现。”事实上,实现自己对英语水平进步的期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动力支持持续的努力,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为受挫而降低努力的程度。

  总体而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若干值得强调的相互矛盾的现象:

  首先,中国新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生群体提供初步援助以便在美国校园安顿下来,但同时又对有太多中国学生的学校有所顾虑,如担心学校仅为赚取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抑或中国留学生太多不利于提高英语水平或了解美国文化。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美国高校为留学新生提供的很多服务并未被他们所了解,从而导致了中国留学新生不能充分使用这一部分的教育资源。

  其次,相较于中国留学生出国前对于能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期望,他们在留学生活期间因为与同胞们一同学习或居住,加之较难获得工作机会,往往较容易停留在中国人的社交小圈子里,很难与美国人交朋友或深入了解美国文化。

  另外,虽然中国留学生在出国前对在美学习期间提高英语水平抱有的较高期待,但是实际的进步却需要留学生付出扎实而具体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

  中国留学生出国之前的预期和他们抵达美国后的现实的反差值得引发我们思考。为了让我们的留学生能够更顺利地适应留学生活,最大程度上实现留学的价值,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留学生及在国内的学生都能成长为真正的全球性人才,蓝皮书建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了解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教育体系的利弊,学习有效的经验,采纳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做法,培养学生使其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蓝皮书主编王辉耀博士建议留学生首先设立一个为何到美国学习的明确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最充分的准备,从而缩小期望与现实的距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