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蓝皮书关注国际学校在华的健康发展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
来源:国际人才蓝皮书  作者: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4-12-19

  12月18日上午,由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在北京发布。

  在我国,目前实现低龄群体的国际化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低龄留学;二是读国内的国际学校。然而,对于国际学校的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争论。2014年,北京市取消了在公办学校设立国际班的申请,又进一步把这个问题推向了前沿。

  我国教育法中并没有给“国际学校”下定义。20世纪中期,我国早期出现的国际学校主要是为了解决使馆工作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如瑞典学校、德国国际学校、大韩学校、巴基斯坦使馆学校、北京法国学校等。1995年,国务院开始出台文件,在外资机构和外籍人员聚居的地区允许办学,这一时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大量出现,主要有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京西国际学校、哈罗国际学校、耀中国际学校等,它们原则上只能接收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员及港澳台人员的子女。2008年,为了顺应港澳籍人士在国内的发展需求,教育部出台文件,允许广东深圳针对港澳子女在大陆的教育试点先行先试。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的研究显示,有些国际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要求学生必须是外籍或者持外国绿卡,渐渐开始扩大招收中国籍学生。随后,提供国际课程的中国学校开始升温,如北京私立汇佳学校、世青国际学校、乐成国际学校等。截止2013年,王府学校、中加学校、康福外国语学校、拔萃双语学校等校园中的中国籍学生达到90%以上。同时,一些中学开始出现国际部,只面对中国学生,如清华附中国际部、北京四中国际校区、首师大附中国际部等。

  国际学校总体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争议主要围绕着它的实践展开。人们十分关注它的收费情况与教育质量,关注它如何在“中”、“外”之间寻求平衡,实现中外教育的更好融合。蓝皮书尝试揭开国际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争议,并对健康良性发展的国际学校进行典型个案研究。

1. 国际学校=“贵族学校”

  许多人把国际学校等同于“贵族学校”。部分办学机构也通常将家长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会名人,二类是外企高管,三类为高知识和新富家庭。据相关人员介绍,国际学校的学费最低为每年8~9万,最高达20多万。2014年年初,在上海市教委发布的首批认定的21所高中“国际课程班”名单中,学费最低每学期只需要1500元,学费最高则可达10.5万元,差距达70倍。同时,读完国际学校后,后期的留学费用也是一大笔开支,拿留学美国为例,根据网上公开数据整理分析,挑选最便宜的学校每年学费加生活费的开销4万美元,如果上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都市“名校”,全部开销则需要6万美元。的确,没有一定的家庭经济实力作支撑,是很难供子女读国际学校的。

2. 国际学校教育“中”与“外”的融合

  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国际化的中国人才”,希望子女在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同时又能很好地接受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熏陶,因此选择送子女入读国内的国际学校。而国际学校能否不负这一期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的国际学校在课程本土化方面做了一定努力,既兼顾国际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又增添了一些中国元素,重视“中”、“外”课程的平衡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上海的世界外国语中学一直在做国际融合课程尝试,将IBMYP(初中)课程和IBDP(高中)课程进行本土化,力争做成让课程具有高学术、国际化特征,又具有中国课程的人文精髓。

  但目前国内的国际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劣者既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教育的优势,出去后不能适应国外生活学习环境。更有甚者,把国际教育当成了一种圈钱的工具,办了国际班,最后跟烂尾楼一样根本做不下去。也有很多优秀的公立学校跟国外教育资源合作的,最后发现根本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上了当,影响学业。还有些国际学校宣传留学和高考两手抓,结果一个都没有抓好。有些家长把“起跑线”当成“抢跑线,心里焦躁到不能理性思考。

3. 国际学校的实践探索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蓝皮书以北京王府学校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国际学校在国内的运营与发展。该学校2003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设立,性质为中外合作制私立学校,迄今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齐备的K-12教育格局。其办学理念和宗旨依托于三个方面:一是一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二是中外一体的课程体系;三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该校配备国际化学校的尖端设施并培养出一批较为优质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达到“404020”国际教育优质师资配置,即40%外教,40%海归,20%双语中教。在教师招聘环节,该校在美国多个城市设有招聘网点,所聘外教至少需要在美国中学教过两年书,具有TFA资质。

  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与创新方面,该校致力于让“中”、“外”融为一体,实现传统的中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的融合。引进西方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国教育长处,实现国际课程体系与中国课程体系优势互补,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品质,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在国际教育理念方面,该校与国际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展开交流,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北卡数理高中、米尔布鲁克高中等国际知名高中,以及美国大学理事会,ETS、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等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此外,该校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游学海外,邀请海外学生访问学校,通过交流使学生开阔眼界,学习地道英语,体验国外生活,了解当地文化,促进建立国际友谊。校园内部则组织开展多种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创办报纸、杂志等,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该校目前是北京国际学校中知名度较高、学生和家长口碑较好的一所,高中毕业生实现了100%的国外大学录取率,并有不少学生获得国外大学的奖学金。研究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国际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借鉴。

  蓝皮书主编王辉耀博士认为国际学校的出现,有助于突破国内单一的教育模式,建立更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培养,让学生的兴趣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很成熟,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教育有良好的积淀性教育,但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引入国际上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既掌握学习知识,也培养起综合素质,如独立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规划能力、独立生存能力等,更利于未来进入国外大学深造,拓宽国际视野和更好地把握人生规划。

  该蓝皮书研究编写机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研究智库,致力于国际人才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工作人员60余人,总部位于北京,在广州、青岛、东莞设有研究院,在香港、纽约、华盛顿、温哥华、巴黎、法兰克福均设有海外代表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