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需要全面解构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
——《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指出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  作者:李闯   发布时间:2014-11-18

  2014年11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编写,主创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航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这也是该所编写的首部“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

  中心通过对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价值评估,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减速换挡”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各类矛盾凸显,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而经济转型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是否有明显的提高。作为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场所,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成为人们当下关注的焦点。《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呈现的资料和数据,对于研究经济转型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投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2012~2013年连续两年低于8%的GDP增长速度,围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会出现断崖式下降的争论再起。中国上市公司更是自2010年以来就开始遭遇自身的发展困境。作为一个后起经济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首先遭遇到的是成熟的大众市场。随着2003年以后经济赶超任务的加速完成,成熟的大众市场日趋饱和,并开始出现差异化需求市场。在新的市场需求条件下,由于提供的是从无到有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企业只有首先开拓具有足够规模的竞争性市场,成功消化高昂的创新成本,并分散创新风险,才能有效提升相应的价值创造能力。考虑到存在可能造成创新活动间信息传递距离过长,特别是横向信息流动困难的固有弱点,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却成为引入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并形成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竞争性创新市场的严重障碍,根本适应不了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很显然,原有经济体制与新的市场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和上市公司发展困难的体制根源。

  《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认为,随着成熟的大众市场日趋饱和,面对差异化需求市场的出现,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的三大机制正在丧失推动企业规模扩张的经济增长原有作用,不仅无助于提升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创值能力,反而会加剧跨期错配风险。美国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常态及其资产回报率的提高所可能导致的人民币升值趋势逆转和资金回流,则可能造成中国国家隐性担保下的信贷扩张的提前终止,加速跨期错配风险爆发。由此可见,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增长方式和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如果任其无限制拖延最终带来的严重后果就不仅仅是跨期错配风险爆发会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硬着陆的问题了。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经济体制根本满足不了提升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创值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从而无法有效阻止企业资产回报率下降,并可能引发经济增长停滞。因此,除了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必要的经济和投资收缩调整外,还需要全面解构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以便对此进行积极应对。

  由此可见,只有实行上述有关企业商业发展模式、政府经济管理和金融体制的系统改革,引入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形成激励创新的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国上市公司才有望摆脱自2010年以来就已陷入的发展困境,切实提升其基于技术创新的创值能力,既促进资产回报率回升,又减轻跨期错配风险。中国也由此最终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参见《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2014)》pp.107-14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