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发布会
来源:民间组织蓝皮书  作者:民间组织蓝皮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3-09-2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年)》发布会暨深化改革与民间组织研讨会,2013年9月17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会议室举行。与会人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党委书记、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组织报告》主编黄晓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社会实践导师、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贾晓九副局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鹏光副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生导师吴玉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学术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学术导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褚松燕教授等专家,以及本书作者和课题组成员,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CCTV、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记者和MPA教育中心工作人员等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蓝皮书副主编潘晨光教授主持。

 

 

     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年)》主编黄晓勇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介绍了蓝皮书的主要内容,报告分为四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第二部分是专题研究报告,第三部分中国地方民间组织发展报告,第四部分是境外经验介绍和发展情况报告。报告在利用国家权威统计数据、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2011年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改革现状以及热点问题、改革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报告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长期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障碍得到了破解。第二,民间组织正逐步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和重点。第三,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把民间组织培育成为公共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第四,民间组织应当成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组织载体。第五,群团组织的转型再造和官办组织的去行政化是必须着力进行的。黄晓勇教授指出,《民间组织蓝皮书》已成为国内外读者系统地、完整地了解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问题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途径。

 

     胡鹏光副社长介绍了2013年蓝皮书的编辑出版情况,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已经达到300余种,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民间组织蓝皮书》是第一批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的皮书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出去的一个代表。中国民间组织蓝皮书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民间组织报告》副主编蔡礼强代表课题组对蓝皮书总报告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并介绍了课题组对今后进一步发展民间组织的八大政策建议。

 

     贾晓九副局长介绍了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指出,我国社会组织已经形成了三个体系,一是社会组织本身的组织体系,二是政策法律体系,三是登记管理体系。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三是登记管理机关力量严重不足。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一是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不统一,二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贾晓九认为,蓝皮书提出的八项政策建议与国务院的要求以及民政部正在做的工作是高度契合的。贾晓九从个人角度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创新理论,尤其是我们党的社会组织建设理论,例如社会组织如何在党的统战工作、党的外交工作等领域发挥作用的问题。二是反映问题,可以用新的视角来剖析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三是名称问题,民政部在2007年把“民间组织”改为“社会组织”,希望皮书在名称方面也可以与时俱进。

 

     吴玉章教授提出了对《中国民间组织报告》的三点看法,第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报告的态度非常认真负责。第二,在我国林林总总的关于民间组织的研究成果中,《中国民间组织报告》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特点。第三,与其他的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民间组织报告》图文并茂,看起来非常醒目。吴玉章进一步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民间组织研究要高度重视十八大的报告,二是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三是研究的重点可以进一步明确。

 

     褚松燕教授认为《中国民间组织报告》全面的总结了我国社会组织实践层面的经验,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有力地给出了政策建议,是我国当前社会组织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起到了总结经验教训、放眼未来和推动政策发展的作用。褚松燕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在更高的层面强调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二是不同的体制之间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的,三是从制度环境入手,一方面,监管的过程可以采取大口径的社会组织管理,并与事业单位改革、行政改革相结合,另一方面,从制度的细节、程序的设计等方面,更具有操作性。

 

     杨团教授认为《中国民间组织报告》的研究性、专业性和规范性都很强,而且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报告。杨团认为《培育扶持民间组织的效果与措施:基于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一文比较具有创新性,这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角度将政府行为条分缕析,如果在这些观点上继续发展则会对政策有指导和帮助。杨团还对报告中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的意见,一是对社会组织年度增长率的分析问题,二是对“民间组织管理体制迎来重大制度突破”这一观点的意见,三是对“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都从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蓝皮书的未来定位,杨团认为可以站在政府角度提供政策建议,在分析民间组织的时候,可以将纯民间组织和不是民间的社会组织分开讨论,二者的境遇、状况是不一样的,要划分类别并进行清晰的分析。在总报告之外,可以每年针对一些特定题目有规划的展开研究。

 

     徐彤武教授从社会组织存在问题的根源角度,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阻力的原因。徐彤武认为,要改变目前对社会组织研究、管理、立法的零打碎敲的局面,中国的社会组织要在法治的框架下确定它的性质,就迫切需要一部统一的社会组织法律。中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制约了这一类组织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社会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中国要实行“大慈善”的概念,可以借鉴日本、英国、香港特区的非营利立法改革经验,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法律框架来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在自由讨论阶段,庞大鹏研究员介绍了俄罗斯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及立法的经验并进行评价,张金岭助理研究员认为蓝皮书也可以从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介绍了法国的非营利管理及立法经验,邓泳红主任从皮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建议。

    

     黄晓勇教授最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认为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蓝皮书未来的组织撰写工作十分有益,并对蓝皮书下一步的工作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