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发布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日前在京发布。
2011年版《宗教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邱永辉担任主编,同时约请了该所6位专家,并会同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3位专家共同撰写。
该蓝皮书结合当前宗教文化复兴运动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探讨了各大宗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鉴于新兴宗教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日益增长,本书还特别对此进行了重点探讨。此外,书中还以台湾为例,论述了台湾宗教的现状、未来发展和拓展,以及两岸宗教交流的趋势。
全书分为总报告、中国各大宗教报告、热点报告、地区报告四大部分。其中,“热点报告”关注新兴宗教——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进行时,更是将来时的社会现象。该蓝皮书指出,研究新兴宗教首要的工作是了解情况,即关注国内外的新兴宗教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了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与经验教训;关注新兴宗教的组织与演变,探讨新兴宗教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宣传能力,梳理新兴宗教的嬗变模式;在此基础上反思对新兴宗教的研究与评估,探讨中国新兴宗教研究的未来,拓展政界、教界、学界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兴宗教和膜拜团体研究的特色,一是对邪教的批判,二是重视对成功的新兴宗教的研究且成果丰硕,三是越来越重视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个案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宗教的研究可以让中国社会正视除“五大宗教”之外的其他新宗教和新宗教现象,对于宗教理论的探讨和回应社会挑战均具有重要意义。
“地区报告”关注台湾宗教。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台湾地区宗教格局的特点是“民间信仰为主,多种宗教并存”;近20年来台湾宗教界出现的新变化是,公众舆论与“司法”机构取代“情治单位”成为管理宗教的主要力量,政治对宗教的干预减少,宗教治理多元化。台湾宗教的基本状况是,新兴宗教的数量出现井喷;民间信仰变为媒体的宠儿;佛教教团化,成为慈善的发动机和人心的稳定器;传统教派致力于制度化、教义的转化和形象的提升;基督教未能“征服”台湾,但基本保持稳定。总的来说,宗教在台湾社会扮演了积极与正面的角色。两岸宗教交流采用了六种模式,即谒祖寻根、讲经弘法、宗教学术研讨会、神圣之物的流动、“慈济模式”和宗教节庆,未来两岸宗教交流有可能朝着“整合各别优势,共同面向全球”的方向发展。
关于《宗教蓝皮书》
2008年7月,我社出版发行了第一部《宗教蓝皮书》(即《中国宗教报告(2008)》);2009年6月,我社出版发行了第二部《宗教蓝皮书》(即《中国宗教报告(2009)》);2010年8月,我社出版发行了第三部《宗教蓝皮书》(即《中国宗教报告(2010)》);本次发布的《中国宗教报告(2011》是我社出版发行的四部《宗教蓝皮书》。
2011年版《宗教蓝皮书》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也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儒教的地位问题、发生在中国天主教会的“八大”、祝圣和“中梵冲突”,以及国际宗教格局的变化和宗教冲突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2010年中国宗教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中国宗教文化战略”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总体上处于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佛教的发展“积极稳健”;道教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宫观建设、社会参与、对外交流等方面成就卓著;中国基督教会的各项主要工作及活动,均在为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各级伊斯兰协会关注各地清真寺创建“和谐清真寺”;中国天主教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并进行了承德主教祝圣;2010年的儒教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儒教是否是教的学理论争,转向了把儒教视为一种既成的宗教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审视儒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该蓝皮书还讨论了各大宗教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针对佛教面临寺院数量与信仰人数比例失调的局面和改善乏力的状况,该蓝皮书建议以信众需求为本,加以合理疏导和依法管理,彻底化解“乱建庙宇和露天宗教造像”的问题。“李一问题”的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对道教养生、炼养方术是广泛关注的,这既显示民众对宗教产品的热切需求,同时也提出树立道教的新形象,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学术思考等问题。中国基督教界自身所蕴含的“公民社会要素”,近年来正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呈现,这是中国基督教投身公民社会建设,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基础。天主教方面,2010年罗马教廷围绕承德祝圣主教事件和中国天主教会“八大”与我国的冲突表明,解决“中梵冲突”尚待时日。学界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对儒教存在形态和儒教载体变化的探究,旨在充分反映和体现时代的要求,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