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发布
中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5月4日在京发布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5-04
2011年5月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发布了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宜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范广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等出席会议,并对该蓝皮书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研讨。
该蓝皮书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推出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也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它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近年来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成果为主,也包含了其他研究机构、专业调查机构、心理干预机构、政府部门等有关社会心态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动力、安全感、风险认知、金融危机风险感受、经济变动感受、幸福感、尊严感、信任、国家认同、隐私观念、公众参与、生活方式、微博使用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情感护理、心理危机干预、民意获取与表达等问题,用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对目前我国社会心态状况进行了较广泛和深入的揭示。
社会心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不能不关心社会心态。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亦被写入其中。
社会心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它的分析却困难重重。在该蓝皮书中“前言”中,主编王俊秀、杨宜音指出,长期以来,“社会心态”这一概念并未进入主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果我们翻看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几乎找不到“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这个词。
社会心态研究的困难之一在于,社会心态是渗透到某些看法和意见中的,它表现的不仅是个体的社会心理,而且是某些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社会心境状态。它需要去分析和把握,大多数的情况需要有比较大的时间距离,来供研究者和社会成员“回望”。
社会心态研究的另一个困难在于测量工具的发展。社会态度的调查目前比较常用的工具是态度量表,而态度量表的编制需要大量前期工作,特别是编制适合中国人的问卷调查。
第三个困难在于长期数据的积累。这要求有良好的调查制度和系统作为支撑,包括使用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来系统地收集数据。
第四个困难在于深度分析社会心态的难度很大。面对大量的调查数据和事件个案,如果缺乏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这些资料也将是废纸一堆,没有灵魂和生气。然而,深度的分析需要有深厚的学养,它不是堆砌数据和罗列情况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这不是一个“快出”成果的领域。
尽管如此,“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以年度报告的形式记录和刻画社会心态,这在国内是首度尝试。今后,课题组将会每年定期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