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09-09-27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

——暨《改革和发展蓝皮书》首发式隆重举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大庆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2009926日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时,举行《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首发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宗兴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之所以令世人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并始终贯穿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60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以邹东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继去年在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总结之后,今年又推出了对新中国60年发展的梳理和认识,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观点,为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在致辞中谈到,中国道路与模式历来被世界所关注,对于这一极富理论和性和实践性的课题,不是单纯哪一个或哪几个理论所能解决的,这需要从历史和实践的发展中予以总结和分析。邹东涛同志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组织举办此次研讨会十分必要且及时。

中央财经大学校党委书记胡树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央财经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近年来发展迅速,而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三年来,不断在学术上锐意进取,成果丰厚,此次编撰《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并举办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研讨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创新发展思路,祝愿邹东涛院长的带领的团队把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做得更好、更有影响力。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教授作了“探索中国道路、实践中国模式”的主题发言。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与后30年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必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三十年的功绩。在研究中国的成功要比研究苏东之谜更居吸引力。而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并存的条件下研究中国问题,就必须探寻中国道路,这一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授在对道路和模式作出辨析后指出了中国道路形成:“新中国成立的改朝换代”奠基中国道路,“中苏关系两次演变”反思中国道路,“60年的不断改革”探索中国道路,“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经营”补充中国道路,“渐进式改革”成就中国道路,“逼迫机制”逼出中国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中国道路,“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教授认为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五大理论支柱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在如何实现这中国发展模式上,教授论述实现中国模式五个方面的框架和途径:第一,中国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以及在这个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有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复兴与和平崛起重要政治前提;第二,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大智慧;第三,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第四,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明传统,同时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邹东涛教授提出,中国道路与模式能够赢得未来:第一,持久和永远维护中国的统一、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内在凝聚力;第三,努力营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外部环境;第四,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中国模式转型和改革深化的契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没有完全拘泥于苏联模式,开创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时代抉择: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和改革。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在借鉴已有先进道路、尊重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道路。

邹东涛教授领衔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团队在对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中国模式的缘起和内涵作出了深刻且富有条理的总结。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积极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之久,编撰并出版了《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两本学术专著。两本著作以翔实的史料和数据为依据,较为全面而又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6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经济成就,从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与变革的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发展规律,回答了新中国究竟以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个重大问题。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六十年,一个甲子轮回。当我们在此站到历史的新起点时,追溯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足迹,对中国道路和模式加以必要的思考和总结,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为祖国未来进一步深化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

会议气氛热烈,来自政府、理论和实务界代表两百人余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国日报》、《法制晚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上海《文汇报》、《京华时报》、《南方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改革内参》、《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美国之音等50余家媒体记者到会,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发布,

中国发展模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2009926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时,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正式对外发布。

蓝皮书指出,2008年由美国引发而迅速蔓延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是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不可能单方面“独善其身”。所以,现在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如何化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受阻,挑战中国长期以来靠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30年持续的高速增长,用短短30年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问题。但这种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面临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振,越来越难以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模式,无论是否发生金融危机,在其边际收益最大化之后,调整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金融危机不过将这种周期大大提前,并成为“逼迫”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的一个外在的契机。所以,表面看来,金融危机冲击是出口产业,但是它冲击的实质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冲击的是传统产业结构,冲击的是我国微观基础结构和体制性障碍。

蓝皮书还指出,过去30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国力贫穷积弱的局面,为中国创造了非凡的器物文明,但过去的发展模式是“生存型”的发展模式,“生存型”的发展模式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过分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生存型”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早期工业文明重增长轻发展的烙印,即发展中难以避免急功近利,单纯以物质财富为本,发展不顾资源与环境代价,为增长而增长。“生存型”的发展模式没有把增长只作为发展的手段,而是把劳动者本身也作为增长的工具异化了,我们把它称为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产能的相对过剩。

目前,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也应该与阶段性特征相适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社会公共需求、政府职能都面临日益突出的转型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全面地加剧转型压力,中国未来能否在产业升级、财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实现实质性跃迁,能否让经济发展更加惠及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分享更多繁荣,对后30年的中国改革发展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挑战。

(参见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月出版,P51P53

 

 

 

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发布,

对外开放催化我国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

2009926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时,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正式对外发布。

蓝皮书指出,从国内发展的角度看,今后对外开放也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市场、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日渐突出,经济结构不甚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事业不够发达、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凸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对开放型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现代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亟待继续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我国目前GDP增长消耗的资源量巨大,资源环境问题在现阶段已经凸现。据有关部门预测,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在2010年还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下6种。在国内能源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外部资源供应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从环境压力上看,我国工业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发达国家高出30%~90%,主要污染物排放已位居世界前列,生态环境恶化还在继续,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对外开放要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和国内资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稳定的供给体系。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国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亟待借助对外开放调整升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国际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约为7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40%,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发展中国家还低了1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开放程度偏低。当前世界跨国投资的2/3以上是流向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占全国吸收外资的比重不足28%。我国服务贸易仅占出口总额的10%,远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从传统工业化扩展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今后我国应该在继续保持中低端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强化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从制造向研发扩展的道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同步推进。

(参见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月出版,P281P285

 

 

 

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发布,

我国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

2009926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时,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正式对外发布。

蓝皮书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产出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机构已达3000多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达174万人/年,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科技人才结构日趋合理。2006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中,企业占65.8%,高等学校占16.1%,研究机构占15.4%,其他占2.7%,这种结构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整体情况基本相似。可以说,我国的科技资源正不断向企业集聚,使面向市场的科技竞争力得到提升。

6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不断探索着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进行部署,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重点跨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组织科技重大攻关,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志,实现了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两弹一星”,到当今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我国体制的优势。

第二,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科技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赢得新中国的独立地位,科技发展确立了“艰苦奋斗、迎头赶上”的发展方针,集中科技资源实现国防突破,确保了国家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科技发展确立了“面向、依靠”、“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就是要求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瞄准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发现、培养、稳定和用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战略任务,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第四,以科技规划为主线,确定科技发展阶段的方针、目标和任务。科技规划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集中智慧的过程,就是组织大量的科技、经济、社会专家对国际竞争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的重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技发展的阶段目标和任务。

第五,坚持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六,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在更大范围、在更深层次上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就,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中国的自主创新,使科技外交有效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

(参见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月出版,P329P332

 

 

 

 

 

 

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发布,

五大医改重点领域,构建全新卫生医疗“中国模式”

2009926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时,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正式对外发布。

蓝皮书指出,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个全新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模式被确立。新的卫生医疗体制的中国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新的中国模式注重五个重点领域的改革。这五个重点领域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改革、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五个领域。

第一,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标。

新的中国模式,通过全民医保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现有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最终实现全民覆盖。同时逐步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筹资和保障水平。并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城乡经济困难群体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同时,不同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之间实现有效协调和衔接。

第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新的中国模式将建立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将得到规范。国家将制定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同时,建立基本药物有限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要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并通过提高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鼓励消费者使用基本药物。

第三,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有效利用基层医疗机构。

新模式将以健全基层卫生医疗体系,有效利用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构建农村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网络和城市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医疗网络建设,改变医疗资源配置本末倒置的状况,鼓励社会资金举办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充实和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同时,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转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医疗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量明显增加。

第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新的模式将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模式将制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福利包,并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第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医院绩效。

新的模式将在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补偿机制几方面进行探索,并逐渐完善起来,还将调整公立医院的布局,使它更加合理。多元化办医被引进,允许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兴办非营利性的医院。同时,新的模式明确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支持责任。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费用、大型设备购置费用、重点学科发展费用等都将给予专项补助。目标是实现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

(参见2009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月出版,P694P69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