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发布
|
一、社会蓝皮书 2007/2008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报告是以《公共服务与社会发育》为主题编辑的。报告认为: 2002年底中国正式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公共服务”与“社会发育”是市场化改革以来重要的社会后果和解决社会经济永续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已成为中国下一步改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议题。本届上海市政府(2003-2007年)从开始就提出要实现一个“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资源分散化、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结果也促成了上海对社会部门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关注。
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政府的职能转变开始,总结和讨论在打造“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下上海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和公共服务问题有关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公众评价。第二个部分着重分析和党政关系紧密的包括工、青、妇在内的一些具有中国特点、上海特色的群众组织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作为。研究分析它们如何在新时期按照各自的章程依法为各自联系的群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同时也分析了解它们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认为它们必须要在社会主义市场化条件下得到改造和再发育。第三部分是民间的社会组织发育的问题。报告分析的对象是根据宪法和相关法规所认定的我国目前一些来自民间的,承担不同程度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性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等。
报告提出上海在扩大公共服务和促使社会发育中五个主要问题:1,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政府负责”),需要提高公共服务方面的资源投入: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的实际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计划地将国有资本和社会公共资金逐步投向公共服务领域。2 ,破解城乡两元结构的难题,寻求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浦东新区深化改革的一些经验值得推广。3,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扩大对外来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分先后、分层次地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再造基层社区组织。把社区建设落实到党政、企业和社会各自的组织网络建设,从社区开始构建社会的善治结构。5,在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重新定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不再是政府的“下级”,而是公共服务中的一个独立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可以起到协同行政、组织公众参与的作用。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关于“上海文化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每年以上海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从2000年起,已连续发表了8年。 2008年,本书以“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为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侧面展开对上海社区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上海市卢湾区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共建共享”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本书阐述了“共建共享”思想的理论内涵,同时加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研究。本年度推出的上海市卢湾区、徐汇区、浦东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个案研究,以及对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两种基本运行模式的分析,对上海区级文化馆发展过程、功能定位及未来走向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上海社区文化建设相互关系的研究,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富有启发意义。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性环节,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但颇具创新涵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依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2004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
2007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了“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论坛2007上海年会”。年会以“城市文化的公共性——资源·参与·共享”为主题,邀请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四城市的专家学者、文化官员、专业人士五十余人,就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个成功运作了9届之久的两岸四地城市文化交流会议,已在全国及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刊出了这次会议的综述,同时刊出部分大会发言,以飨读者。
本书推出的从东京的艺术文化政策看城市文化的“公共性”、英国西约克郡剧院如何参与社区文化网络建设两篇研究报告,均有相当的信息量,亦颇具深度,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都很有借鉴意义。
资源环境问题近年引起公众和政府层面的普遍关注。在世界各国强调绿色文明的今天,资源,早已经脱离了自然资源的桎捁,而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要素,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思考,往往比石油、煤炭这类具象的资源更能对社会的进步更能发挥作用。因此,2008年度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主题为“上海的生态文明”。
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正在引发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现在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中华民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发展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我们的高速成长也伴随着自主创新不足、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贫富分化等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及时解决好这些问题,未来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新形势下,上海一方面要突出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上海在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经济社会保持着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然而,也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上海在联手江浙,辐射华东,打造长三角大一体化的同时,不得不对经济增长方式和演进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思索和尝试,本书选取了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本报告书中,还收录了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在黄浦江、太湖和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关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和举措。此外,在全社会倡导科学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教育普及已经延伸到校园和社区,成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共识,因此,本报告书也选择了上海徐汇、青浦和闵行等区在环保教育领域的一些做法。上海市人大主任龚学平同志,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同志和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同志等权威人士也分别为该蓝皮书撰稿。 |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